重要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2.3.27~2012.4.2)

重要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2.3.27~2012.4.2

發布單位:環保署

淨化化石燃料能源恐造成降雨型態改變

化石燃料發電廠是二氧化硫與二氧化氮的主要排放源,導致空氣中形成酸性硫化微粒而影響環境,因此許多發電廠開始引進新技術,以淨化其排放的煙氣。此舉雖然確實減輕酸雨的傷害,但根據一些過去的研究顯示,某特定淨化技術可能導致新物質產生,因而排放出超細微粒(ultrafine particles),這些超細微粒將在大氣中形成雲凝結核(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再成為雨滴。藉由反射陽光輻射使雲凝結核增加,進而讓地表降溫及減緩溫室效應,但它也可能影響區域性的降雨型態,如原先屬於高頻率但降雨強度低的地區,可能轉變成低頻率但強度高的降雨型態。

 

聯合國呼籲推動氣候災害調適規劃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報告呼籲,對因應極端氣候與海平面上升導致的天災,各國應做更多準備,以期在災害時保護生命,並降低損失。IPCC報告旨在督促主政者,儘快對已成形的極端氣候趨勢採取行動,同時認為東亞與太平洋地區是最脆弱且評估成本最高的地區,其科學數據對保險業極具參考價值。此報告未多著墨於各國在控制溫室氣體上的政治歧見,反而在倡導適應新氣候型態並提出施政建言,如設置預警系統、建立更完善的排水系統、保護生態系統如植被與森林、使用更高的建築標準及檢討健保機制,在財政上則可透過小額保險、災害債券等方式,將災害風險分散。報告並指出開發中國家在暖化調適的投入資金每年約10億美元,僅占溫室氣體控制技術經費的一小部分(700~1650億美元)

 

德國殺蟲劑解禁恐威脅蜜蜂生存

德國聯邦消費者保護與食物安全局(BVL)暫時解除疑為蜜蜂殺手的殺蟲劑禁令,此舉讓殺蟲劑監督聯盟憂心將成為慣例。BVL宣布,德國6邦於20123月中至7月中,將暫時解除殺蟲劑可尼丁(clothianidin)的使用禁令,此決定係為防治病蟲害,農民獲准使用可尼丁120天,以對付玉米田的線蟲。但此舉也引起養蜂業者與德國殺蟲劑行動聯盟(PAN)批評,認為短視近利的商業目的犧牲環境利益,BVL則表示將會約束農民使用殺蟲劑,並依個案評估使用狀況。

 

新加坡計劃引進水質即時監測系統

新加坡近期擬在其水域,安裝一組含有8個水質監測浮標系統,將可近乎即時警告水質變化。這些變化可能來自於漏油、藻華甚至暴雨,它們都可能改變海水組成,進而傷害海洋生物。不需人工操作的浮標能將資訊傳送給新加坡環境署(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 NEA)。監測系統將同時蒐集包含溼度、降雨與太陽輻射等氣候資料。相關資料將與其他政府部門分享,藉以監管使用海岸海水之設施(如海水淡化場)。目前NEA每月採集水質樣本加以檢測,每週並檢視休閒海水浴場,以確保其水質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規範。新系統將輔助現行監測措施,而非全然取代,同時,養殖業者也希望NEA能將監測資料公開。

 

全球暖化已瀕臨不可逆轉的臨界點

全球暖化已到一個臨界點,若人類在十年內不努力去抑制,全球暖化的趨勢將不可逆轉。科學家認為,若目前溫室氣體排放速度維持不變,2100年時地球溫度將上升攝氏6度,目前已看到的情況包括南北極冰山的融化及南美熱帶雨林的消失等。就融化的南極冰山而言,可能已無法挽回,而格陵蘭的冰山,每年正以200立方公里的速度消失,而南美雨林也因乾旱大量死亡,且這些雨林不但無法吸收碳排放,甚至還會增加。最令人憂心的是,西伯利亞的多年凍土也開始解凍,該凍土埋藏16,000億噸的碳,幾乎是大氣層中碳量的2倍,若釋放出來,後果將不堪設想。最壞的情形則是,至2040年將有300億至630億噸的碳被排放,而至2100年將有2,320億至3,800億噸,這些增加的碳排放將使海水酸化,造成珊瑚礁和一些物種死亡,以及掠奪性物種的增加。總之,地球已面臨一個非常危險的處境。

 

歐盟擬禁用含鎘電池

2016年起,歐盟可能禁止鎘電池在無線電動工具中使用。此倡議對環保的好處包括:減少全球暖化、減少土壤酸化及減少淡水的優養化等,同時經評估後,若2016年才禁止使用可比現行停用減少花費。歐盟現行的電池規範將回收目標訂為: 201225%201645%,目前,除無線電動工具之外,含鎘電池仍可在警報系統及醫療設備使用。

 

丹麥國會通過歷史性的綠色能源政策

丹麥國會通過新能源政策,以配合新政府於201110月提出的低碳目標。該政策可望於2020年前讓能源部門達成34%的減碳量,而新政府提出的2020年前整體減碳目標為40%,因此剩下的6%將有賴運輸部門與農業部門的努力。丹麥國會同時也通過提升50%風力發電量與減少12%能源消耗量(2006年水準相比)的決定。2011年丹麥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幅達8.3%,部分歸因於風力發電產能增加25%,以及從挪威與瑞典增加進口水力發電,此外較暖的氣候也使能源消耗減少約5.8%。該國氣候與能源部長認為,該政策將可提前預防油價高漲的衝擊,並創造迫切需要的工作機會。

 

美國能源部研發利用合成生物學製造柴油

美國能源部及聯合生物能源研究所研發新技術,用以生產乾淨、節能且再生的生物柴油。此技術利用一種動態感應調整系統(dynamic sensor-regulator system),來偵測以脂肪酸為基礎的生物油,在製造過程中發生在微生物上的新陳代謝變化。研究發現,存在於植物中的生物物質是最好的選擇,因脂肪酸含有高能源分子,故被稱為大自然的石油。因此,從脂肪酸來製造生物柴油是一種節能且永續的方式,比化學合成更有效,研究人員並認為,未來這種生產方式在商業上將具有競爭力。

 

美國加州地下水測出高濃度有機溶劑

美國加州聖佛南多(San Fernando)和聖蓋博(San Gabriel)盆地提供公共用水的地下水層,有18%被測出含高濃度有機溶劑,所幸地下水並非直接作為飲用水,須經供水業者處理,以確保符合水質標準後再送至用戶端。分析212種有機化合物,有66種檢測出自於地下水層,其中6種屬於高濃度,超出健康飲用水標準。研究範圍內之地下水,有11%含有高濃度的高氯酸鹽,有9%含高濃度硝酸鹽和亞硝酸鹽,此研究結果顯示工農業等人類活動,為影響當地水質的主要原因。

 

全球氣候變遷恐引發軍事對抗

歐洲議會最近召開環保和安全會議,與會議員被告知,對於未來全球氣候變遷及可能的突發事件,歐洲必須做好軍事準備。因為氣候變遷的結果可能突如其來,故軍事介入將有其必要性,且與一些開發中國家相比,歐洲幾個已開發國家較沒有應變的彈性。氣候變遷所引起的地球物理變化,已影響到一些國與國間的水源、漁業、水利發電和農業補助的協定。

Posted on 星期四, 五月 31st, 2012 at 14:52:17 and is filed under 5-1.重要國際環保新聞.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