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MIT國際聲望 塑化劑風暴後的新挑戰

重建MIT國際聲望 塑化劑風暴後的新挑戰

央廣 更新日期:2011/08/17 16:57 王韋婷

塑化劑事件在台灣內部漸漸平息,不過在海外,尤其在中國大陸市場,疑慮仍然未消除。許多食品業者出口台灣製造的產品到國際時,面臨嚴格的通關檢驗,儘管相關單位已經提出補救措施,但是中小企業仍未走出陰影。如何重建MIT的品牌信心,成為政府必須思考的嚴肅課題。

◎塑化劑風暴襲捲台灣食品海內外市場

2011年5月23日是重創台灣食品產業的日子。這天,衛生署主動公布查獲不肖廠商在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添加塑化劑,牽連廠商之廣、產品之多難以想像。

隨著時間漸漸過去,塑化劑風暴在台灣內部漸漸平息,食品業者逐漸找回台灣市場的信心,然而在國際市場上,MIT的金字招牌卻光彩不再,包括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地,都對台灣製造的產品設下嚴格的檢驗標準,讓中小企業面臨嚴重的打擊。

◎台灣食品塑化隱憂 大陸市場悶燒

台灣業者自行展開調查,7月14日到8月5日在大陸地區共發放500份問卷,結果發現有87%的受訪者知道台灣塑化劑風暴,64%表示對台灣產品信心動搖,顯示塑化劑後續效應正在大陸市場繼續延燒。台灣公關經營人協會理事長吳春城說:『(原音)但是比較讓我感到震驚的,我上個月,7月到大陸,而且還是內陸地區,到長沙,結果在那邊住的飯店,電視上面的節目,一天到晚跑馬燈,還是跑台灣塑化劑事件。我跟當地一些朋友聊天,塑化劑事件在台灣淡忘了,但在海外的影響深植人心。』

台灣食品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泰山企業負責人詹岳霖就表示,現在食品業者出口產品到大陸,在各個港口面臨不同規格的檢驗標準,金錢與時間損失慘重。他以自家銷往大陸的產品為例,6月份開始銷售量不斷下跌,只剩平常的十分之一,直到最近才回復2、3成。詹岳霖建議,應該拉齊台灣食品GMP的水準。他說:『(原音)這個過程當中,其實我們食品安全衛生的管理也都有很好的制度,不過如果你所有安全制度的落實都要靠我們自己食品藥物管理局管的話,那是不可能發生的,因此我們產業落差滿大的,好的衛生,管得很好;不好的衛生,管得不好。』

◎建立食品安心履歷 重建MIT之光

根據經濟部的資料,受塑化劑事件波及的5大類產品外銷金額雖只有2,000到3,000萬美元,但是MIT招牌蒙塵的代價卻無法估算。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周能傳表示,要重建國際消費者對台灣食品的信心,除了建立食品安心品質履歷、自主管理之外,首要工作就是做好食品安全的源頭管理。他說:『(原音)經濟部的部分拉高,安心是基本,上面還有品質,所以品質比安全題目還要大一點,我們做到品質履歷,大概是這樣的做法。另外,源頭管理包括原材料再往上推,原來我們是相信上一階的,所以責任原來是集中在製造這一塊的製造者責任,現在要往前推,到食品添加物、到包材。另外,製成本身也要再檢討,這部分也都有在進行。』

◎加強行銷 修補與國際市場關係

在對外行銷方面,經濟部國貿局貿易服務組副組長黃瀞萱表示,經濟部已經研擬說帖,希望馬來西亞新加坡解除嚴格的通關要求;同時,經濟部也在大陸、香港舉辦食品安全座談會和播放媒體廣告,加強說明相關措施。公關業者建議,政府應該建立全面的公關策略概念,修補與國際市場的關係。智策會行銷顧問陳銘顯說:『(原音)當我們的承諾做得不足,當我們危機管理做得不好的時候,大陸市場上有這麼多食品、藥物,他為什麼要選MIT的東西?在整個事件發生之後,整個訊息的釐清跟修正,我們的觀察是沒有完全傳遞,導致沒有辦法有效、即時、適宜地修補關係跟重建品牌承諾;簡單來講,我們怎麼樣讓聽的人搞清楚,才是重點。』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長康照洲透露,大陸三聚氰胺事件發生至今,國際對大陸奶製品已經漸漸改觀,但是台灣仍十分強硬,這多少也影響大陸在塑化劑事件後對MIT食品的態度;他認為,在政府、企業努力做好食品安全源頭管理、建立完善的GMP認證制度後,仍有部分「其他層面」的問題需要政府透過管道解決。

…………………………..
小園丁。希望  政府不要光說不練,每個環節都要用心,不要懶散,金字招牌也要時時勤擦拭才會亮,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再度讓MIT亮起來~

Posted on 星期五, 九月 2nd, 2011 at 15:21:01 and is filed under 6-3.時事布告欄.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