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2.8.7~2012.8.13)
重要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2.8.7~2012.8.13)
發布單位:環保署
美國奧勒岡污水廠以餐廳廢水產生電力
美國環保署統計,污水處理廠消耗電量驚人,往往占都市公共事業用電的3至4成。為了自製更多能源,美國奧勒岡州的葛里夏市(Gresham)污水處理廠,近期展開利用餐廳排出之油污水製造熱能與電力的計畫,利用該廠既有的厭氧消化槽來產生甲烷發電。該廠的厭氧消化槽從1990年代起已經產製天然氣,提供廠內建物所需熱氣及設施大約一半的用電。而現在該廠準備接受由3家運輸業者自太平洋西北區所有餐館收集來的油污水。5年前該市即開始評估修改既有的消化槽來接受餐廳廢棄物,並發現此方案能在兩年半內回本。此計畫不但能解決污水下水道遭餐館廢水堵塞的問題,預計還可為該廠增產40%的天然氣。該市期待2年後,該廠所需能源均可自給自足。
歐盟執委會修正廢棄物出口至非OECD國家法規
歐盟執委會通過新法,修正原於2007年實施有關將某些廢棄物出口至某些非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回收的條款。新條款附件包含1份新清單,詳列可出口至某些非OECD國家回收之廢棄物或混合廢棄物的項目。於2011年通過的修正案,已將混合廢棄物列入出口項目中。歐盟執委會隨後即發函給一些該法規不適用的國家,要求對方以書面回復,確認不受法規管制的混合廢棄物可以出口至該國,同時說明該國之管制程序。歐盟執委會已收到許多國家的回函,故再次修正此清單。但當某特定廢棄物或混合廢棄物並未被某國回復為可接受時,即表示該國並未給予充分清楚的確認。
新加坡擬實施歐盟第4期汽車排放標準
新加坡國家環境署(NEA)擬在2014年1月,將現行的歐盟第2期汽車排放標準提升至第4期(Euro IV),適用於新銷售汽油車,既有汽油車則不受影響。雖然新加坡在2006年已實施柴油引擎Euro IV標準,但在汽油車方面顯得落後。NEA過去曾嘗試提升汽油車排放標準,但總被經濟趨緩或油品公司認為需要更多時間提升脫硫能力等因素所阻止,而此新一波努力可能與不久前環境與水資源部發表的空品數據有關。Euro IV將使汽車廢氣中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含量大幅降低,並使汽油的含硫量從500 ppm降至50 ppm,因而降低尾氣中的二氧化硫及細煤灰含量。至於歐盟現行的第5期標準,NEA亦將致力於Euro IV實施2年後推出。
美國欲移除2℃目標遭受批評
歐盟與小島國家批評美國欲移除維持全球暖化2℃以下的目標。2010年聯合國氣候公約會議,各國同意採取緊急行動以達到2℃目標,但上週美國氣候談判代表史登表示,堅持此目標將造成僵局。歐盟與小島國家聯盟認為美國應遵守既定承諾,突然違背協議等於未戰先棄,通融2℃限值將使全球走向不可逆轉的巨大氣候變遷。2011年南非聯合國氣候會議,各國同意展開新程序(德班平台),2015年將納入所有國家並於2020年生效,但史登認為「保證」維持2℃以下的排碳總量管制協議,在政治上無法實行,應採用另一種有助激發企圖心、創新及強化政治決心的新制。雖然許多高碳排放量國家較贊成此種由下而上的方式,但美國將如何以此方式達成公約最終目標─避免危險的氣候變遷則不得而知。
德國開發污水回收製造肥料技術
德國近日開發出一種免用化學品且合乎環保的程序,可將污水中的鹽類回收,並直接轉化成可施用於農作物的有機肥料。此程序已獲得專利,正在試驗工廠中測試。試驗利用電解(electrolysis)反應使含氮及磷的液體沉澱出磷酸氨鎂。該程序沉澱出的磷酸氨鎂為微小晶體狀,可直接做為肥料,無需進一步加工或添加合成鹽基,是一種完全不用化學品的程序,且因反應過程溶於水中的鎂離子活性高,能源需求量很少。此外,長時間測試顯示,試驗廠反應爐的磷濃度可降低99.7%,每公升不到2毫克,遠低於德國廢水法規所允許的污水處理廠放流標準,顯示此類處理廠可以製造肥料產生額外收入。同時,實驗已證實使用磷酸氨鎂的作物產量和作物,在成長中吸取的養分,高出市售礦物肥料4倍。
全球地下水過度開採用於農業
加拿大與荷蘭科學家表示,因過度開採,全球地下水儲量的消耗比回補速度更快。科學家結合全球各地地下水使用資料和地下水資源電腦模型,得出地下水足跡,即依賴地下水資源的地上區域,約為含水層的3.5倍,而全球約有17億人口(多位於亞洲)居住在地下水儲量及賴以為生的生態系統面臨威脅的地帶。該研究發現全球含水層中有80%被永續性地使用,但卻因一些關鍵地區的過度開採而抵消,而在一些國家中,這些相對少數被過度開採的含水層,卻是農業依賴的關鍵水源,故須施以更好的管理。到目前為止,全球仍無一致性對此農業地下水使用影響進行量化的方法。
以色列國會通過電子廢棄物回收法規
以色列國會通過電子廢棄物法,將於2014年生效,未來電子產品製造商及配銷商,須負起收集電子廢棄物責任,並予以回收或再使用。此法將有助於防止掩埋或丟棄電子廢棄物,以致其所含的毒物污染環境,並將促使回收產業發展,創造新工作機會。此法訂於2014至2020年間,讓回收比率逐步成長到50%。製造商與配銷商須合作提供消費者在原購買處,退回不要的電子產品之服務。此外,地方機關也須設立回收點,最後則須提供路邊收集服務。以色列以往並無自垃圾中分離電子廢棄物的法規,導致每年約有2萬噸的電子廢棄物被送入掩埋場。
韓國河川與湖泊藻類泛濫成災
韓國主要河流及湖泊藻類快速蔓延,威脅到公衛及飲用水安全,韓國政府已處於高度警戒狀態。藍綠藻不僅對人類及其它動物具有毒性,還會耗盡水中溶氧造成其它生物體死亡。自2012年6月起,水藻即開始在漢江上游蔓延至其它河流及湖泊,當局已就漢江的東北部河段發布藻類警報,該處是首爾及其附近2,200萬人飲用水的來源。首爾市已就5個地區的水質進行化驗,發現含有高量的葉綠素及土味素,亦有藍綠藻。環保當局表示,雨量不足及高溫為藻類泛濫的主因,當水中所含的葉綠素超過15毫克/立方米時,或每一毫升中含有超過500個藍綠藻細胞時,政府就會發布藻類警報。
毒性潛勢指標可做為全球毒性評估工具
為降低人們對消費產品中所含有毒化學物質的曝露風險,超越地區和國界的比較性毒物評估有其必要。近期研究依據歐盟的毒性潛勢指標(Toxic Potential Indicator TPI)發展出美國的TPI, 並就500多種化學物質比較這兩種TPI。結果顯示,兩者間的確有若干差異,表示在管制限值及指導方針上,兩者皆需要調和。TPI最早由德國發展出來,它使用公開的環保及健康資訊,將毒物從1 到100評分。目前TPI依據歐盟的法規管制標準,但若能將之擴充,納入其它區域性的法規及指引,則能成為全球性的毒性比較工具。針對578種物質做了比較之後,發現美國和歐盟這兩種TPI模式所顯示的分數雖有若干不同,但就物質的毒性排序而言,大致上卻十分相似。研究結果顯示,歐盟的TPI可被修改以適用於其它地區,但各種模型使用的數據則須進一步加以調和。
學者指出暖化使熱浪掩蓋面積擴大
一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論文指出,近幾十年來,地球表土在夏天中被熱浪掩蓋的比率,已由1980年前的1% 急劇上升至13%。如德州2011年的熱浪,俄羅斯2010年及歐洲2003年的熱浪等,這些事件若非人類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都不會發生。該篇文章作者之一是太空總署的知名氣候科學家漢森(James Hansen),他認為,氣候變遷是造成溫度升高的主因。地球表面的溫度在過去1個世紀約上升華氏2.5度,且主要發生在1980年後。研究分析1951~1980年及1981~2011年2個時期,地表到夏季受到極度熱浪侵襲的面積,結果顯示前者只有0.2%的地表面積遭受熱浪,而自2006 至2011年,卻有4%至13%受到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