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化廠如何走近市民:高標準消除人們心中疑慮

新聞標題:垃圾焚化廠如何走近市民:高標準消除人們心中疑慮

發布日期:20130829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

內容:

  臺灣有24座大型現代化垃圾焚化廠,“焚化廠修建時,沒有一座不被抗爭”。但20年後臺灣對焚化廠不再談之色變,相反,到焚化廠遊泳、健身乃至喝咖啡,都不是新聞

 

  以高標準,消除人們心中的疑慮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臺灣地區垃圾量日益增加,原有的掩埋處理方式顯現種種問題——塑料難以降解,垃圾掩埋場發出惡臭,且有火災隱患。1984年,臺北內湖垃圾掩埋場發生大火,由此促成臺灣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垃圾焚化廠——內湖垃圾焚化廠的興建。

  內湖垃圾焚化廠1987年動工、1991年完工。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吉時任臺北市環保局副局長。他說,為了建立民眾對焚化爐的信心,他們對設備招標設定很高的門檻,只有世界前七大專利爐體才有資格參與投標,“他們都擁有上百年的經驗,技術先進成熟。”當然投資也不菲,預算總額超過10億新臺幣(以下均為新臺幣)。巨額投資受到各方質疑,但他們認為,這是臺灣第一座垃圾焚化廠,如果建得不好,會讓民眾對垃圾焚化失去信心。陳龍吉說,他們發下“若有問題、提頭來見”的重誓,保證技術絕對先進,招標也絕對沒有舞弊。

  內湖垃圾焚化廠經受住了檢驗。陳龍吉介紹,焚化廠開工後,周圍民眾看不到煙囪冒煙,懷疑焚化廠白天不燒、晚上偷燒,因為“焚化廠怎麼可能沒有煙?”焚化廠便邀請當地的居民到廠內參觀,親眼看到焚化爐24小時都在運轉,只是因為技術先進,真的沒有冒煙,居民們才放下心來。內湖焚化廠也作為示范廠,開放給臺灣各縣市民眾參觀。有人看到廠裏有草有樹,就上去拔,發現真的是草。這樣,眼見為實,焚化廠寸草不生的傳言也就不攻自破。

  此後,臺灣行政主管部門1991年核定“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興建工程計劃”,確定都市垃圾處理方式以焚化為優先考慮。當然,消除人們疑慮殊非易事,臺行政機關可謂煞費苦心。據介紹,為了證明焚化廠焚化時安全無害,時任“環境保護署”(簡稱“環保署”)官員的張晃彰曾在焚化廠裏住了46天。新竹市環保局則直接把局辦公室搬到垃圾焚化廠內。

  臺灣目前共有24座現代化垃圾焚化廠,其中公有公營5座,民有民營3座,公有民營16座。不管哪一類,每年都要定期進行評鑒,通過後再運轉。臺中市文山垃圾焚化廠5月剛通過環保評鑒。1996年運營的文山焚化廠屬于公有民營——官方興建、民營企業競標營運,當地環保局負責監督。和很多垃圾焚化廠一樣,文山焚化廠也接受外來參觀。民眾可以親眼看到焚化廠自動化電腦控制焚化設備、公害防治設備、灰燼處理設備等運轉流程。“只要他們到廠區走走,就知道垃圾場不是定時炸彈。”張晃彰說。

 

  親民睦鄰,回饋當地公共建設

  畢竟要焚化垃圾,雖然人人都知道這是社會所需,但誰都不願意建在自家門口。為了緩解當地居民的反感,臺灣相關部門特別制定回饋政策。

  以高雄市仁武垃圾焚化廠為例,回饋措施分成三部分。一是佔地每公頃補償400萬元,由當時的臺灣省環境保護處撥付5000多萬元。二是建廠階段,臺“環保署”提供主體工程建造經費的5%,約2億余元,建造公共設施。三是營運階段,每焚化處理1噸垃圾要回饋200元,每年約有4000多萬元。

  垃圾焚化廠的回饋金多用來為當地修建公共設施,最常見的是利用焚燒產生的余熱開辦溫水遊泳池,還有建公園、運動中心、圖書館等。仁武垃圾焚化廠就修建了綜合體育館、戶外球場、兒童公園,也補助仁武鄉中、小學,用于改善教學設備、改建教室、修建運動場以及校區綠美化等。這些公共設施免費或低價提供給當地居民使用。

  當然,完美規劃不見得完美執行。回饋的公共設施也有受到詬病的。比如,仁武焚化廠修建的羽毛球館、遊泳池等2007年才完工,比焚化廠主體工程晚了7年。除工程延宕,也有的利用率不高,有的籃球場、圖書閱覽區、演藝廳等一個月只有幾十人在使用,有的甚至無人使用。追其原因,有的公共設施只在上班時間開放,還有的地理位置不佳,如苗栗縣大埔小區活動中心毗鄰儲放無主骨灰的萬善堂,2011年全年都無人借用,淪為“蚊子館”。

  除了這些硬性補償,陳龍吉介紹,焚化廠也會盡可能聘用當地工人。同時,焚化廠也會定期舉辦活動。比如今年7月,臺北內湖垃圾焚化廠舉辦小學生暑期免費遊泳訓練;北投焚化爐遊泳池則邀請專業人士教導民眾池畔急救方法;臺中市文山垃圾焚化廠則認養進廠道路清潔,每年世界地球日也都會舉辦環保活動,與當地居民聯誼。也有焚化廠用回饋金為當地居民投保健康險、意外險,或補助當地公共水電費等,回饋金的使用方式越來越務實、多樣。

 

  民間監督,推動焚化廠持續改進

  68歲的陳龍吉從事環保工作30多年,從臺北市環保科的普通職員,一路做到“環保署副署長”。他介紹:“焚化廠修建時,沒有一座不被抗爭的。”

  民眾抗爭在垃圾焚化廠的建設過程中發揮什麼作用,也不盡相同。陳龍吉介紹,在彰化溪州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工程動工時,有人為了選舉挑動3000多民眾到場抗爭。他們以3000警力對峙,相持半年之久,光為警察買盒飯就花了1500萬元。目前溪州廠運轉良好,為彰化唯一一座垃圾焚化廠。而臺東垃圾焚化廠和雲林林內垃圾焚化廠建成後,因為當地民眾反對聲浪太高——林內垃圾焚化廠址距林內凈水場僅1.5公裏,兼之臺灣推廣垃圾分類後成效顯著,垃圾總量減少,最終兩個垃圾焚化廠以“備而不用”暫時閒置。

  而北投垃圾焚化廠附近居民的持續抗爭則達到了兩全其美的效果。北投焚化廠營運後,附近居民反映焚燒垃圾時有臭味。他們仔細觀察後認為,當運送一般事業廢棄物的垃圾車進入焚化廠時,臭味更濃。因為處理醫療廢棄物一噸收費5萬元,如果偷運進焚化爐,處理成本只需2000元。2002年,北投垃圾焚化廠附近的居民組成“唭哩岸環保志工團”。志工們不定期進廠抽查,有時甚至半夜突查,結果2002年至2003年,他們4次發現包括廢輪胎、廢電纜甚至醫療廢棄物等非法垃圾被送到焚化廠,他們當即取證控告。在他們的帶動下,臺北市焚化廠附近的居民都成立了民間監督委員會;焚化廠每兩個月都會把焚化爐各項運行指標在網上公開。

  當然,北投垃圾焚化廠更聞名的是,他們擁有臺北市標志性建築之一——150米高的煙囪上面設有觀景臺和360度全玻璃幕墻旋轉餐廳。煙囪下,每天1800噸垃圾被焚燒;煙囪上,遊客們悠閒地品著咖啡、甜點,眺望陽明山、觀音山,俯瞰淡水河、基隆河的風光。耳畔是輕柔的音樂,自然,鼻息間的空氣中沒有任何異味。

Posted on 星期一, 九月 2nd, 2013 at 13:58:23 and is filed under 5-2.新聞-空氣污染.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Leave a Reply